资阳内燃机车厂(431厂)—内江的遗憾
2024年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4697.0亿元,成都以23511.3亿元稳居榜首,绵阳以 4344亿元位列第二,而曾经的“内老三”则以1942.57亿元位列第十名,这与其近几十年来的工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内江工业发展非常迅速,“一五”期间年平均上涨的速度达 17.1%。“三线”建设时期,众多的内迁工业公司落户内江,先后形成机械工业、制糖工业、冶金工业、建材工业、能源工业、医药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工业、电子工业、其他工业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生产水平在全省较长时期内仅次于成渝两地位居第三位,江湖人称“内老三”。而随着三线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四川省调整内江市行政区划设立资阳地区的批复》,批准四川省将内江市管辖的安岳、乐至2个县和代管的资阳、简阳2个市(县级)划出新设立资阳地区。内江的相关工业公司也被一并划出,内江工业元气大伤,资阳内燃机车厂就是典型代表。
1964年5月,国家科委组织考察组赴英国、法国考察内燃机车柴油机技术,我国留美专家、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副所长唐茂松参加考察,回国后留在北京,铁道部工厂总局领导牟焕奎向他传达了国家计委和铁道部的初步设想:在西南地区新建内燃机车厂。
按“靠山、分散、隐蔽”(即“山、散、洞”)方针施工建设。经铁道部和四川省论证和协商,1965年初,首选厂址在广元县师范学校背后叫做五朵莲花的几条山沟里,来自北京、大连、青岛、戚墅堰等铁路工厂的建设者,汇聚广元掀起基建高潮。但到了8月,铁道部吕正操部长指示:为了“战备”需要,广元内燃机车工厂在建厂址让位给四机部某军工单位,重新选址建厂。
铁道部派选厂工作组到四川乐山专区一带调查,调查的最终结果,乐山专区选择的几处厂址,均不适合新建内燃机车工厂。工作组又沿成渝铁路沿线考察勘测,决定由广元搬到资阳。为便于保密,要求对外一律使用代号:资阳四三一厂。
到达资阳后,承担设计施工的建厂局则认为在资阳建厂,电力、天然气投资太大,加之锻铸、柴油机、机修工具、配件、总装等几个分厂集中资阳,不符合“战备分散”原则,拟准备将各个分厂设计在成渝沿线的简阳、资中、内江、隆昌境内,资阳仅建机车总组装厂。设计和筹建双方各持己见,矛盾上交到铁道部。
1966年2月,铁道部派工厂总局副局长陈耳东到资阳主持会议,传达了国家计委主任谷牧和铁道部副部长武竞天的指示:资阳建厂要“大分散小集中”。在听取双方意见后,陈耳东一锤定音:根据我掌握的资料看,资阳这一个地区不错,山青水秀,气候温和,离成都不远,在这里建厂很好。要分散就在资阳分散,不要再另选厂址了!内燃机车厂最终落户资阳。
1965年11月,铁道部专业生产内燃机车的资阳内燃机车工厂在资阳城西松涛等地开工建厂。1966年10月正式成立,对外称铁道部四三一厂,1973年投产。
工厂建设初期,成立了“资阳四三一厂筹建处”,位于成铁局电务大修队院中,随着人员的逐渐增多,在县“支重办”协助下,又分别在县工商联的部分房屋办公,租借了县商业局、农业银行、城关粮站、蔬菜公司、县委党校、武装部和4921部队等几处地方食宿,俗称“八大处”。
工厂下设七个分厂、三个总站以及教育培训中心等直属单位,各分厂、总站分别建在绵延11.5公里的成渝公路两侧的12条山沟里及两个平坝上,随着机车厂的建成,“十里车城”的名号也由此而来。但分散的布局既增大了工程建设费用,又造成工艺流程不尽合理;运输路线长,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相应增高,给生产管理带来困难。
1975年,工厂改名为铁道部资阳内燃机车工厂革命委员会。将第七、八分厂合并成立锻铸分厂。设机车、柴油、液力传动、配件、锻铸、机具六个分厂。
1978年9月,厂名恢复铁道部资阳内燃机车工厂。1984年,工厂设七个分厂和三个总站。
该厂在1985年时,职工总数10139人,其中生产工人5974人,管理人员1342人,工程技术人员707人,占地172 公顷,用地面积 140 余万平米;厂房建筑面积25 万平米。
1973年9月18日,制造出了第一台内燃机车,即东方红2型液力传动调车内燃机车。
1982年,铁道部决定停止生产东方红4型液力传动大功率干线内燃机车,要求转产东风4型电传动干线亿元按照新的产品和生产纲领对工厂生产设施进行改造。
2000年后,资阳机车厂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同年6月,资阳机车厂启动实施铁路运输机械“三大制造基地”(内燃机车与电力机车并举的机车制造基地,系列柴油机商品化生产为主的动力制造基地,机器零配件制造基地)建设规划。12月,首次试制成功S3 型电力机车2辆,突破建厂30年单一生产内燃机车的格局。
2006-2010年,国家对铁路运输企业再次整合,设立资阳南车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和中国南车集团资阳机车有限公司,配套成立资阳南车传动有限公司、资阳南车电气有限公司、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产业集群企业。
随着2014年南北车的重组合并,资阳机车厂也更名为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
总体来看,三线公司发展至今无非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持续发展,如西南铝加工厂;二是破产改制,如西南医用设备厂和医疗器械厂;三是调迁外搬,如607所、建安仪器厂。而内江还多了一种情况,就是资阳机车厂这种,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相关企业也被一并划出,而这无疑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工业体系带来不利影响。
据相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资阳造”机车向全球33个国家出口1120余台,占中国出口内燃机车总量的50%以上,95%以上出口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如果资阳未被划出独立设市,“资阳造”则应该是“内江造”,这将是内江又一响亮品牌。
图文整理自:《四川省志》《内江市志》《资阳市志》;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官网;美篇·刘至明·《431,为车城资阳奠基——献给祖国70华诞》;资阳高新区、九曲门户网等微信公众号。
当年的大三线建设,充分证明是对国际形势的误判导致的,在国家经济本就落后的年代,浪费了大量的钱财资源,结果十年后纷纷倒闭了,教训十分深刻!
上一篇:日本黄色A片视频